有的想革掉饭店的命,让厨师都到我们家里做饭吃……这种突发奇想的到家O2O项目竟然有几万个之多,仅仅拿到VC投资的就不下上千个。一定是已经想到了怎么样把它卖好,想到了别人怎么会喜欢这个东西。 雷军曾经总结自己做小米最大的成功就是顺势而为,而当年他在金山,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逆流而上。 那是80年代末,中国掀起了“出国淘金热”,不少人都奔赴大洋彼岸打拼。
餐桌上的食物由醉庐的主人刘汉林准备。
看看淘品牌里在坚果、服装、家居上的表现,这两年多少已经被淘汰出局了,流量都在向大卖家转移,虽然大卖家日子也不好过,广告费hold不住啊,竞争压力也太大,都狠劲的在活动上熬着,就跟双十一一样,参加了未必能挣到钱,但是不参加只有死路一条,你是参加呢,还是不参加呢? 千万不要相信什么小而美,那是过去式了,流量红利时代是可以有小而美的,获取新客成本比较低,客户留存率只要不是很差,你就可以很小但是很美的过小日子,现在的竞争环境变了,不要想得那么美了,要么快速长大,要么赶紧去死吧。
另外,一些原本格局较窄的IP去粗取精,将之打造成为都市精品言情剧,也是IP增值的一个好方法。
“我现在更倾向去一家大点的平台,所以只接受了一家上市公司的面邀。创业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,靠什么挣钱,如何获得用户。于是我招兵买马一个月全部到位。
守护袁昆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,要么去参加培训班,要么找一个懂行的营销顾问。 创业本来就是参与市场激烈竞争的过程,就是你死我活的,人人都去创业了,谁来当用户呢?把极少数人才具有的生存能力,搞成“万众”都去尝试一把,当然可以,这就意味着万众里的九千九都要去当炮灰,能熬出来的成功创业项目是不变的,但是参与竞争的基数大了,炮灰比例也就不好控制了。 陈翔六点半、Papi酱都是非常典型的“以人为中心”的IP,这些内容核心是一个出镜的真人,是用户在提及节目时第一时间能反应过来的品牌形象。